8月29日消息,半导体IP巨头芯原股份8月28日发布公告称,其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芯来智融半导体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。
这家市值800亿的半导体IP巨头,维科网电子前些日子曾报道其在芯片设计业务新签订单超过7亿元,环比提升超700%,同比提升超350%,半年公司就砍下了足足30亿订单,此番再度重磅出手收购,所欲为何?
先简单看下此次交易的一些细节。
交易详情
本次交易标的为芯来智融,交易模式采用“发行股份+现金支付”的组合方式,并同步募集配套资金。
初步交易对方为胡振波、芯来共创(上海)管理咨询中心及芯来合创(上海)管理咨询中心,目前各方已签署《股权收购意向协议》。
公司股票自2025年8月29日起停牌,预计不超过10个交易日。
而芯原股份此前就持有其2.99%股权,这次拟取得其全部股权或控股权。
从芯来智融的融资历程来看,早在其创立之初的天使轮和Pre-A轮时候,芯原就“盯上”了这家新兴的RISC-V“新军”,另外小米也在2020年的A轮和2022年的B+轮(这轮篇幅过大没有展开)也跟着参投,7年间也已经有了6轮融资。
芯来智融,是如何被芯原“慢慢”看上,最后决定“下手”的。
RISC-V架构下,芯来智融的“CPU IP”底蕴
公开资料显示,芯来智融于2018年在上海成立,是国内最早专注于RISC-V架构CPU IP的公司之一,目前是国内RISC-V领域的领军企业。
注:RISC-V是一种基于精简指令集计算(RISC)原则的开源指令集架构(ISA),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和贡献,这种开源的特性让其迅速崛起,正在成为x86和ARM架构的有力挑战者。
芯来智融自研产品线已经覆盖通用内核以及专用内核,在32位低功耗MCU到64位乱序高性能
处理器之间形成颇为完整的布局。
其产品包括面向边缘计算与IoT的32位N/U系列、适用于数据中心的64位NX/UX系列,以及针对安全支付、汽车电子和AI计算的NS/NA/NI专用系列。
近年来,芯来也在持续拓展AI方向,在今年7月份,推出了全新的NI系列与全新NACC端侧AI加速器IP,提供高能效、可扩展的Micro-NPU能力,与RISC-V CPU深度耦合,支持丰富的AI框架与应用场景。
而这种在CPU IP的深厚积累,恰恰好是芯原现在所急缺的。
芯原芯来的“强强联合”
芯原股份在半导体IP领域本身就具备深厚积累,相关数据显示其IP营收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七、中国第一。IP种类排名全球前二,拥有6大类处理器IP及1600多个数模混合IP和射频IP。
公司在汽车电子领域耕耘十余年,内置其GPU IP的汽车已达数千万辆。NPU(神经网络处理器)IP也已被91家客户用于其140余款人工智能芯片中,集成了芯原NPU IP的AI类芯片已在全球范围内出货高达近2亿颗。
而此次收购完成后,其技术协同布局将更加全面。芯来智融的RISC-V CPU IP与芯原的GPU、NPU形成互补,能共同构建“通用计算+专用加速”的异构计算平台。
而且像芯来面向汽车电子的NA系列产品可与芯原已获ISO 26262认证的车规级设计流程无缝衔接,加快车规级产品的落地速度。
结语:RISC-V的中国芯生态
从整个市场走向来看,RISC-V作为开放、可扩展的指令集架构,正在成为AI芯片的重要基石。
相比于要不断购买授权的X86和ARM架构来说,它既能满足端侧对低功耗、实时性和隐私保护的需求,又具备灵活扩展向量/AI加速指令的优势,可谓是既具性价比又不失灵活。
从成功研发到累计出货100亿颗芯片,RISC-V仅仅用了约10年时间,就走完了传统架构30年的发展历程。
如今随着AI从云端加速走向终端,RISC-V在端侧智能和嵌入式AI领域展现出快速渗透趋势。市场预测显示,到2030年基于RISC-V的AI SoC市场规模将超过42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49.2%,成为半导体产业增长的新引擎。
芯原收购芯来,简单来看是一家上市公司的业务扩展,不过随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对开源生态的深度战略布局。这两家曾共同发起成立国内首个“RISC-V专利联盟”的企业携手,或将进一步改变国内处理器IP的市场格局。
特别是这一开源架构不会受欧美限制,中国可基于此开发自主可控的处理器芯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