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源量子计算科技(合肥)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25年9月15日在安徽证监局完成上市辅导备案,正式踏上了A股上市的征程,辅导机构是中信建投证券。
本次踏上IPO征程的本源量子,是继国盾量子和国仪量子后,合肥高新区第三家启动IPO的量子技术企业。
“根正苗红”的中科院基因
本源量子成立于2017年9月,注册资本3000万元,由张辉担任法定代表人,其技术团队最早是来自于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。
本源量子创始人郭国平,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副主任,其直接持有公司21.08%的股份,还通过多个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控制了超过30%的表决权,是名副其实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。
而公司的首席科技顾问,也是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的大牛——郭光灿院士,他被公认为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。
这种中国量子奠基人成立的团队,技术底蕴可想而知。
软硬件全自研,服务本土,卖到海外
不少人可能有疑问:量子计算到底有什么用?
举个例子,比如在药物研发、气象预测、金融模型优化,甚至破解加密系统——这些复杂模型所需要运算量非常大,有些大到传统计算机就算花上万年也算不完。
而量子计算机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处理海量数据和并行计算,真正实现“大海捞针”。这种算力的飞跃,很可能彻底改变目前很多行业的游戏规则。
在这几乎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的领域,本源量子这几年一直在埋头做一件事——打造真正自主可控的量子计算机,构建完整的量子计算生态。
从量子芯片、
测控系统,到操作系统、软件平台,甚至科普教育,他们坚持全栈自研,覆盖了整个产业链。
在核心的量子芯片方面,他们自主研发了“悟空”超导量子芯片和“玄微”系列半导体量子芯片。
2024年1月,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“本源悟空”正式上线,它搭载的是72比特的“悟空芯”。
截至目前,“本源悟空”已经接受了全球超过3000万次访问,成功完成了来自163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交的69万个计算任务。
今年4月,本源量子发布了中国第四代量子计算测控系统“本源天机4.0”,最高可支持500+量子比特,这意味着咱们国家已经掌握了可复制、可迭代的量子计算工程化能力。
据维科网电子了解,本源量子已经跟国内500多家单位达成了超100项应用合作,覆盖了金融、医药、电力、通信、航空,甚至国防等多个关键领域。
去年11月,公司还把“本源悟空”的计算服务卖到了海外——这也是中国自主量子算力首次“出海”。
全球竞赛白热化,中国成主力军
根据财通证券的研究,全球量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接近80亿美元,其中量子计算占比高达63%。目前北美、欧洲和中国是三大主力,市场份额分别为29.8%、28.8%和25.2%——中国已经稳稳站上第一梯队。
2024年,中国量子计算产业规模突破90亿元,同比猛增82.1%,增速远超全球平均水平。
不过,目前已经上市的量子计算公司还是以海外为主,比如IonQ、D-Wave、Rigetti等,市值都在几十亿到上百亿美元。
结语
眼下,全球量子计算竞争越来越激烈,正处在战略窗口期。中国的量子技术,也正在从实验室大步走向产业化。
作为国内最早布局量子计算的企业之一,本源量子这次冲刺IPO,如果能成功借力资本市场,必将加速推动中国量子计算技术的工程迭代和商业落地。
很多人还以为量子计算只是科幻片里的想象,然而现实里它已经成为科技竞争的又一大战场。你对量子芯片、量子计算和本源量子有什么更多的了解,欢迎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。